1999

淡淡「流」情張之亮


 

 1999-09-30

 

看張之亮的電影,總是被當中那份淡然流露的感情所觸動。《中國最後一個太監》裡隱若的愛情、《飛越黃昏》淡淡的母女情、《籠民》不著痕跡的友情和《自梳》中不能言語的愛情,淡然得來都叫人動容不已。 

 

《流星語》這故事靈感源自差利卓別靈Charlie Chaplin經典名作《差利與小孩》The Kid,聽說還加上一次你在巴士上的經歷,為甚麼會想到將兩者結合一起並組成一個新故事?

 

    

那只是一個過程。最初我在巴士上看到一個孕婦寂寞地一個人坐著,然後我想:究竟這個社會需要甚麼呢?,我再慢慢觀察,看到巴士站在等車的人只朝車來的方向注視,不會張望別處;而走在街上的人則匆匆忙忙,愁眉苦臉。我記得喬宏叔曾經跟我說,拍喜劇真的很好,因為它能讓人開心,並不是甚麼羞恥難過的事,只是有些人用的方法不正確,所以我想到要拍一部好的喜劇來cheer up。由於我是個沒有太大喜劇感的人,所以我找來一些差利‧卓別靈的戲來看。看到《差利與小孩》,覺得戲中的小孩子很可愛,我很喜歡,所以我決定將它改為一個現代版本。其實那個年代的背景跟現在頗相似:經濟倒退,社會上來了很多新移民,人們為了賺錢很少關心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這正好像現在的香港。所以我想藉著《流星語》讓人找回自己的親情,因為這種感情能令我們忘卻生活中的煩惱。

 

 

 《流星語》的原名是《黐頭芒》,為甚麼後來要改名?而《流星語》當中有甚慶寓意?

 

黐頭芒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種籽,野生得遍山都是,你偶爾經過,它就會付在你的身上。我覺得那好像感情、回憶,你以為沒事,其實它一直留在心中;另外又好似阿榮收養明仔,大家玩得很開心,「黐住唔甩」,我想講這種關係。每次跟人講為甚麼要叫《黐頭芒》都要解釋一次,於是我想:「這片名是否大眾化呢?」我的信心開始動搖。後來哥哥(張國榮)告訴我他想寫一首叫《流星語》的歌,因為戲中他飾演的阿榮很喜歡看流星。我想,那也不錯。流星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短暫,好像人的感情,當它在你身邊時你不會珍惜,當它短暫時,你卻會很欣賞,很留戀,初戀也不就是這樣?所以能捉住那種剎那間的感受也很美麗,所以我用了《流星語》這個戲名。但現在主題曲的歌名叫《小明星》。

 

 

 

可以說說選張國榮、琦琦、狄龍和吳家麗這幾位主要演員的原因嗎?

 

《流星語》是【創意聯盟】的首部電影,我們想讓片商等人知道【創意聯盟】是得到演員的支持,所以我想找一個能帶動整行的人來演出。最初我想找梁朝偉而不敢去找哥哥,因為怕他不答應,但最後我還是決定先去找哥哥。跟哥哥說了這個故事的意念後,他完全接受,最後我依照哥哥的形態去發展劇本。至於女主角方面,我想到反正男女主角又沒有甚麼愛情關係,所以外形配襯與否也不重要,所以想到找琦琦。琦琦看過劇本後非常喜歡,很開心。今次她收的片酬跟她做模特兒表演時裝秀差了一大截,但她仍然樂意演出。而找狄龍演警察,是因為我一直想找一個表面剛強但內裡溫和的人。這世界有很多事是我們觀察不到的,想不到一個演慣剛烈黑社會大佬的人,其實也可以做到。吳家麗的角色是一個喜歡將責任負在自己身上的人,常常去serve別人。家麗一直都演情婦和冶艷女人的角色,所以找她演一個樸實的女人,對她來說是新挑戰。

 

    

張國榮和狄龍上次合作《英雄本色》時,他們的兄弟情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這次安排他們演一對萍水相逢的朋友,你怎樣去處理這兩個男人的關係?

 

以前他們都演慣一些剛烈或靚仔的角色,我覺得這次他們有點內在的壓力。尤其是狄龍,他要怎樣去演那種喋喋不休的老差骨?所以他每次來到現場排戲時就會「依依唉唉」地說話,故意將對白重複拖長來說,哥哥和狄龍兩個自發地去演多過我教他們要怎樣做。有一場戲是描述他們在廢堆中談及小孩子的將來。我想他們拋下自己表面的包袱,在這樣的環境談一些推心置腹的說話,後面一場講述吳家麗死後的戲,表現出他們溫柔懦弱的一面。   

 

是否覺得自己的電影中,流露的感情都是淡然而不強烈?

 

事實上這個世界的感情就是這樣,你有多少機會看到別人的感情是很強烈的?你可以說是淡然,但也可以說是現實,現在已經有很多不現實的戲,所以我想以現實的手法去講故事,去告訴他們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怎樣找到葉靖嵐飾演明仔的小演員

 

開拍這部戲時,我有兩個小孩子可以選擇:一個七歲,樣子有點像郭富城(戲中飾演其中一名小孩);另外一個不足四歲(葉靖嵐)。初時副導演游說我不要選葉靖嵐,怕他年紀太少,拍攝時會哭又會累,但後來我翻看錄影帶,發覺他有很多動靜,很可愛,表現很放,給人很舒服的感覺,最後跟哥哥都決定選他。

 

 

要一個小孩擔這麼重的戲分,拍攝時遇到的困難是否特別多?

 

我反而有很多恐懼,因為擔心「唔work」。當時我將這兩個小孩子送去跟袁鳳瑛的學校學習怎樣跟人相處,與人溝通,做事不要輕易放棄。很簡單,我給他們一句對白,只要他們記得並說出來,不用他們演戲,要他們明白凡事都要徹底完成,不可隨便放棄。

   

 

 

我記得有一幕講述哥哥和明仔在吃麵的戲,當時的氣氛好像你沒有刻意安排對白給他們? 

 

不,那場戲是有對白的,但明仔突然「爆肚」。說哥哥給他吃的蛋是「凍嘅」。弄得哥哥也不知怎樣回答才好,只好說:「怕『辣親』你嘛」,無論一個演戲多麼好的演員,突然被小孩子冷不防的「爆肚」搞到亂晒。其實感情的生活是要去品嚐的,有時刻意要一個小孩子去記很多對白,他manage不到,所以要給他最簡單的對白讓他自己慢慢去發揮。   

 

 

為甚麼在credit裡寫著《流星語》是你和張國榮的作品?

 

因為他沒有拿任何片酬,那算是投資在這部片裡了。

 

 

看《籠民》和《流星語》,感覺到角色之間的關係是真實的,反而你在處理角色與官員的啊係卻很戲劇化,為甚麼?

 

因為電影裡沒有太多篇幅去講他們的關係,官僚架構太大了,所以唯有將他們深化、形象化。今次《流星語》是想將篇幅放在親情上,而不是刻劃官僚人員怎樣去幫市民。

 

 

明仔最後離開撫養他長大的張國榮而跟回有錢的生母,是物質戰勝真愛嗎?

 

事實上這是很無奈和模糊。小孩子就是這樣,要逗他們開心不難,你給他玩具他就開心。單純的物質是可以令小朋友很開心,卻不可以長時間令他們開心,哥哥的角色和明仔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很少用物質令明仔開心,於是他去買一隻帆船模型造給明仔,最後小孩跟回母親,這是因為逗小孩子開心和給他們幸福是兩回事。要是明仔跟哥哥一起生活,那會是很艱難;但他跟母親,物質上他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住得好一點,你不可以否定母親也會肯花時間和孩子培養感情。 

 

 

你認為怎樣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最好的?

 

我有時也有些矛盾。看回自己的兒女,我想起小時候有「斗令」;用紙皮在斜坡滑下來也高興不已,我們的樂趣是與環境產生的。但現在我們很疼愛小孩子,就算小小的斜坡也不會讓他們去,甚至只讓他們在鋪好厚厚護墊的平地玩,有時還故意走得遠遠,看他們跌倒,然後老懷安慰地說:「呵!總算跌過!」,這是多麼自欺欺人。有時經常買東西給他們,又會問自己:「要那麼多嗎?」,其實我也不知道站在甚麼立場去看待自己的BB。

 


電影雙周刊

LeslieCheungCyberworld ©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