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成年人看年青人的《第一次》
經濟不景的今天,我依然願意多花十二塊錢,去看《第一次》,主要原因,是觀看張國榮、翁靜晶等年青演員的電影,是一種十分有趣的經驗。
《第一次》本身並不是一套有趣的電影。題材是老生常談的青少年問題,而處理手法亦十分老套。整個故事,就是圍繞著父子間缺乏瞭解、世途險惡、年青人在生活上遭遇到的挫折、愛情等問題發展起來。而阿風(張國榮)、小瑩((翁靜晶)和他們的朋友,這幾位年青人將這些事情貫串起來,構成了《第一次》(其實我並不明白這個片名的意思在那裏。看畢整套電影,還未知故事與所謂第一次有何關係)。
嚴格來說,《第一次》並不是一套青春電影。但我們也可以說,本地製作從來就沒有出產過青春電影,演員永遠要「大人扮細路」,故事則是成年人想像出來的青少年問題。《第一次》只不過是一套拍得普通的本地青春電影。
但《第一次》也有其較特別的地方。最明顯的,是電影裏的成年人(如飾演父親的楊群和良嗚)和權威代表(如感化官),無處不在。而事實上,他們不單止處處都在,而且更總是能夠事事預知年青入的做法(例如湯蘭花總不能瞞得過楊群,因為後者永遠知穿兒子的事)。這種對成年人的尊重,似乎比其他青春電影,還要厲害。
其實我們可以想像,青春電影是必須接觸到成年人/青年人之間的矛盾,因為兩者本身是並存的。而且成年人往往就是現存秩序的代表,權威的象徽。但時下的青春電影的問題,正是絕對化了這個成年人/年青人的矛盾,抽象地將所謂青少年問題,還原為簡單的代溝問題,而忽略了年青人的生活,也有很多的部份,是與教育、就業等問題連結在一起的(略懂社會分析的朋友,必然明白到這些問題,與個人的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結果故事總是圍繞著家庭的父母子女間的關係發展起來:阿風和阿寶均與父親不和,小瑩則是無父無母的孤兒,而她亦與姑母有衝突(因為後者要她帶運毒品),這些因素都成為這些年青人種種遭遇的構成條件。
這類電影喜歡討論父母與子女間互不諒解的問題,父母可能會不瞭解下一代,但他們所代表的方向,總的來說。還是正確的。因此楊群可能有時會略為過火,弄至與兒子阿寶關係惡劣,但他對阿寶的要求,還是下一代應該走的道路。因此,電影還是給成年人的世界觀再一次肯定,同時也再次肯定了現存的秩序。
《第一次》給我的印象,是不單只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年青人的生活,肯定了現存的秩序,而且更顯示出成年人世界觀的一廂情願的想法。到了今時今日,繼續不承認年青人文化的存在,已是不再可能了。年青人的反應,是在承認了問題的存在之後,再投射出一種他們想像中的或可以接受的青少年問題――不是不可收拾的兩代衝突,年青人不會永遠停留在所謂歧途裏。因為他們總會有「識想」的一天。
1983-05-00
電影雙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