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下一個張國榮在哪裡(上)


 

 2008-04-09

 

眼前一亮 林奕華專欄

 

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叫「永不」,因為它忘記了要長出像張國榮那樣的一株花,就是需再上世紀80年代的陽光和水分。沒有那時代的環境和氣候,香港不可能出現一個張國榮。所以,在懷念哥哥的時候,不同的80年代記憶就如一幅大拼圖被分拆開來散失在不同人的腦海裏。

 

縱然《霸王別姬》、《阿飛正傳》、《春光乍洩》這三出張氏經典都在90年代才面世,但王家衛與陳凱歌的個人情懷怎麽結算都是一句話:世界是過去的更美的。甚至可以說,港産片拍到今天——或到了今天竟發現這條道路很難走下去——也是因為我們的電影一直都在消費昨天、經營昨天。近期例子莫過於周星馳的《長江7號》。冷眼看著銀幕上的情節、笑點、溫馨、傷感,無一不是似曾相識——是周星馳在懷周星馳的舊。陳可辛的《投名狀》很火,不過它的意念還是來自張徹的《刺馬》。然後,大家都在等著看馮德倫怎樣拍《英雄本色》——不,不是張國榮周潤發狄龍版本的重拍,卻是1960年代的龍剛蕭芳芳謝賢版本。

 

當我們不得不接受香港自80年代後已沒有出過巨星的事實,張國榮的「不在」讓我們更看清楚「明星」必須擁有重要條件:他要使人看見「未來」(欲望)與「過去」(情懷),他就是不能讓「現在」(現實)跟我們面對面——太真實而容不下幻想的鏡子,又怎能吸引人站到它面前去「看」自己?

  

今天多少人感傷張國榮的早逝,即便他們根本不是張的同代人——或,正由於他們是在電視或戲院裏一次又一次看著不老的張國榮長大,本來的「懷舊」卻變成另一種「想像」。情形就像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毋須活過他所在的那個時代而只需認同他的抑悶、孤獨、反叛,我們便好像經歷過他所經歷的一切。是過去了的時代給予大多數人一種心情上的保障(說是消費上的保障也無不可),一如花錢買東西時名牌帶來的安全感——沿著別人的足印走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到底比毫無方向隻身上路有安全感。

 


南方都市報

LeslieCheungCyberworld ©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