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同志政治和保守意識——機關算盡太聰明


 

 

文:林離

 

真是一部殊不簡單的續集電影,一方面把上集成功的噱頭(性別錯摸)甚至場面(如被困在升降機)計算準確地玩多一次;另一方面劇情續有發展,袁詠儀和張國榮出現同居相處的問題,梅艷芳的介入更把婚外情及搞基的困惑帶上高峰,比上集安於純情童話又進了一步。從創作的角度,可算勇於接受難度挑戰,而非僅是墨守成規,值得讚賞。

 

更厲害的是,在貌似不再迴避同性戀課題的同時(袁、梅真的發生「同性」之戀而且上埋床),卻可延續上集「愛無分性別」的大道理,來把它「非課題化」(make it a non-issue)。陳可辛也在訪問中強調,一次同性戀經驗不代表你就是gay。換句話說,在借袁詠儀的女扮男裝玩盡真假基情之餘,仍可對同性戀的課題避不表態——袁的矛盾只是在新歡舊愛之間難以取捨,而不涉及性取向的問題。

 

「愛無分性別」 

 

不過這個機關算盡的如意算盤看來不易打響。對普羅觀眾而言,續集的人物感情關係較為錯綜複雜,自不及上集簡單的「fan屎狂想曲」討好,無論喜劇感或童話色彩都比較遜色。至於對電影同志政治較敏感的評論者,上集由於同性戀只有疑雲而無實質,故可不為已甚;續集卻明知故犯(袁、梅上床前已確知對方是女人),利用完畢卻若無其事不置可否,天下間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影片初段無疑也有點企圖自圓其說的伏筆,例如拿袁詠儀的走紅與梅艷芳當年相提並論,不男不女/亦男亦女(androgynous)的形象反映了一個中性時代的來臨。問題是中性形象只是外觀(look),無分性別(同性/異性)的戀愛暫時仍是屬於烏托邦的理想。換言之,同性友誼/同性戀/異性戀之間,分明有性質上和表現上的重大差異,刻意混淆其間的分野若是空談尚可含糊其辭,具體地演出和拍攝出來便沒那麼容易過關。  

 

如今儘管兩女做愛一幕以暗場交代(平行的接陳小春與李綺虹胡鬧的「假女同性愛」來避重就輕),但無論從友情發展到愛情的轉折,由事前到事後的描寫,都無法擺脫異性戀角度一廂情願的模式。所謂愛無分性別,在電影的實踐裡只是同性戀的獨特性被壓抑,異性戀再次借堂皇的大同藉口一統天下。

 

異性戀才是「正軌」  

 

袁詠儀與梅艷芳上床後的傷心與迷惘,編導極力引導觀眾相信只是對伴侶不忠的歉疚心理使然;但既然事前已拿同性戀疑惑大做文章,事後從這個角度解讀也未嘗不可,那時候袁希望一切都沒發生過,以致曾志偉勸張國榮助她度過心理難關,卻同時有了另一重的意義。簡言之,就是一次「越軌」的同性戀經驗可以試過再回頭,原本的異性戀關係始終是她必須被納回的「正軌」。  

 

即使從婚外情的角度衡量,影片的態度仍是出奇地保守。本來梅艷芳成為二人世界的第三者,在破壞了他們天真美麗的憧憬之餘,亦可刺激他們成長過來,較成熟地處理二人的伴侶同居關係。可惜不但梅「合理地」(因已在情海中過盡千帆)見到袁詠儀這「小白兔」後如獲至寶,連張國榮也在經歷同居煩惱、彼此不忠之後,依然盲目地擁抱當初簡單的信念(只要彼此相愛,就可幸福地一生廝守在一夫一妻制的異性戀婚姻內),而對兩個成年人(而非童話中的金童玉女)如何面對共同生活及第三者的現實問題全無半點反省。這固然可以說是照顧觀眾的接受程度,但也可以反映了一種拒絕長大的退化心理。  

 

事實上,張國榮和袁詠儀都只是兩個長不大的孩子,都只懂消極地遷就對方,像張怕搭飛機,袁便連他嚮往的非洲景色也搬回室內!結局時一切同復舊觀,捨情人取終生伴侶,捨同性取異性,捨外騖而取裝修完畢代表封閉二人世界的「家」,可謂全片保守態度的最佳註腳。

 

1996-08-00

 


香港雜誌

LeslieCheungCyberworld ©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