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胭脂扣》——電影與原著一些比較


 

 

大家都知道,梅艷芳不是美艷的花旦型明星,但奇在她很易「上色」,可以扮得像雲雀般花枝招展,又能扮成不修邊幅的大笑姑婆。她在《胭脂扣》飾演來自三十年代石塘咀的鬼妓,時而濃裝艷抹,時而淡掃蛾眉,雖然不是美人。但那份哀怨悽楚,充滿紅顏薄命之感,證明她既能演喜劇,更是演悲劇的高手。其實片中的鬼妓「如花」,根本上不是好東西,然而梅艷芳能夠把這「害人精」演得惹人憐愛,就更顯出她演技精采。

 

影片刻意把如花弄成受害者的模樣,然而細心看看,此角只是害人害己,並非受害。這妓女想與富家子十二少結婚。被男方家庭反對,這是理所當然的(今日應召女郎也難以嫁入名門望族)。片中的男家容許兒子與這妓女同居,甚至暗示准許將來納她為妾,這是「超時代」地開明,何必殉情自殺呢?

 

他倆的自殺不大合乎情理,況且如花落藥迫使十二少陪她死亡,更屬狠毒。看了全片,我們覺得如花一直都害了十二少,他本來活潑生猛,但自從迷戀如花之後,便失魂落魄,還受她影響而上了鴉片煙癮,更去學戲,在台上跑龍套,令家人蒙羞。十二少逐漸變成無神無氣的行屍走肉,全受如花控制。

 

拿李碧華的原著小說對照一下,就會發現這部份比電影較合情理。在李碧華筆下,十二少的家長是嚴禁他與妓女來往的,多情的他因而脫離家庭,企圖入戲班謀生,卻很不得志,終於提出與如花分手,於是如花對他先行落藥,再叫他陪同吞生鴉片自殺,這就可信得多。

 

小說是以半憐半嘲的筆法來寫如花,一方面憐她癡情,另一方面也嘲諷她的佔有慾。電影卻改為一面倒地同情她,然而又把劇情改得不合理或交代不清,使她比原著更為偏執。小說的如花有好有壞,合乎人之常情;電影的如花則非常自私橫蠻,難怪下半部劇力較弱了。

 

至於五十年後的尋人,利用死前的密碼,從傳呼機找到十二少的兒子,這是太過莫名其妙的巧合,電影與原著都一樣無法成立。

 

不過,電影《胭脂扣》拍出很獨特的風味,哀艷陰鬱的感性渲染尤勝原著。小說由報館青年(即萬梓良)第一身敍述與鬼妓的幾天交往,電影改成以鬼妓為主體,使到氣氛特別悽楚動人,並且加強了對舊時塘西風月的直接描寫,拍出懷舊的情韻。

 

作為改編小說的香港片,《胭脂扣》已算相當可觀,就是弊在如花與十二少的關係,搞得牽強無理,導致前半甚佳,後半就陷於不問情由的自憐自傷,一味頹廢。導演關錦鵬今次實在拍得陰氣過重,片中的女子都很強,男子卻弱得不像話。

 

比較起來,李碧華的原著反而「陽火」較盛,不致於被陰氣所淹沒。

 

1988-01-08


明報,明報晚報

LeslieCheungCyberworld ©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