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夜半歌聲》唱不盡人間一闕情


 

 1995-07-13

 

       

 

 

久聞樓梯響的《夜半歌聲》已於2月下旬開鏡,並且在復活節前煞科,開鏡前後都頗低調,可能是要醞釀一鳴驚人的氣氛吧。


3月下旬的北京乍暖還寒,《夜半歌聲》台前幕後的攝製人員都忙得如火如荼。

 

影片自95年2月23日開鏡以來便馬不停蹄地拍,務求在4月9日煞科,因為導演于仁泰,男女主角張國榮和吳倩蓮都各有工作纏身,故此要準時完工。

    

 

 

我和其他採訪記者於3月22日中午便抵達北京機場,下塌北京電影製片廠東北面的中苑賓館後,距探班還有好一段時間(《夜》當天開夜班)。大家吃過午飯,好整以暇,還逛了一陣附近的市場。各人分頭買了些小吃,我嚐到了生平第一口冰糖葫蘆,滋味還真不錯哩。天氣雖然冷,只得攝氏十度左右,但是陽光普照,走在街上挺舒服的,頗有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感覺。

 

 

322  北影廠三號棚  

 

下午5時,製片關先生、採訪聯絡人Jan陪同我們乘專車由中苑出發,到達北影廠時還未到六時。一行人浩浩蕩蕩走上二樓的化妝間,便見著正在整妝的吳倩蓮,由於時間尚早,張國榮稍後才到。小倩自然成為眾人目標,除了我們由香港來的記者,還有一隊香港上來拍《夜》幕後花絮的劇組,氣氛鬧哄哄的。約六時半左右,張國榮踏入化妝間了。小倩和他要拍上大半晚的戲,時間頗緊迫,加上有其他傳媒要進行採訪,唯有在吃飯前後的空檔分別找著導演于仁泰和一對男女主角閒談一會,總算有少少收穫。

 

吃過晚飯後,我們終於踏足北影廠的攝製棚,一睹亞洲區僅見的碩大無比佈景。這晚第一場拍的景是歌劇院(張國榮演出的地方)的舞台上方,絞起台幔的機器間側的小閣樓。整個佈景很有一種歌德式,甚至是二十年代德國表現主義色彩(美指馬磐超說)。巨大的木製齒輪絞架由地面升至天花板,人站在旁邊顯得微不足道。

 



    張國榮和小倩做對手戲的閣樓只佔一個角落,旁邊放了個大鋼琴,這場戲是劇本的第十七場,講述宋丹平(張飾)和杜雲嫣(吳飾)已心心相印,宋正在弄一件小玩意,打算送給杜。導演于仁泰和攝影師鮑德熹坐在景內的另一個閣樓上,居高臨下指揮一切,但是于不時走上走落跟男女主角傾談,鮑則測試機位和煙霧效果,只見眾工作人員都戴上了口罩,準備隨時開動機器和噴煙機。這個鏡頭是隨男女主角拿起小玩意之後,走向門口方向,現場所見攝影師用上了長臂猿(jib),增添不少靈活性,不過工作人員和我們得擠到角落裡去,以免被拍入鏡頭(穿崩)。排了幾次,導演喊action了,原來影片是現場收音、國語對白的,頗出人意外,可是我也覺得這決定是對的,只有這樣才能拍出那種韻味和感覺。看導演拍完這場戲後,自覺擾攘多時,我們便打道回賓館,臨行前相約製片關先生第二天晚上再來。

 

 

323  北影廠特大棚  

  

這晚我們和電影雙周的作者陳嘉琪相約在前門全聚德吃晚飯,之後才入北影廠探班。席上少不免和同行的香港記者交換名片及情報,陳有不少渠道和當代中國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接觸,大家都說以後要靠她這個探子搜集情報。

 

大快朵頤後,Heidi、攝影師阿Bill、黃煉和我又跟大夥兒到北影廠。今天晚上沒有張國榮的戲份,但是他也在場,因為于仁泰拍杜雲嫣聽到宋丹平歌聲的反應和相連戲份,由於特大棚也只能搭出歌劇院的觀眾席部分,舞台上的戲份要分開拍,所以先行拍觀眾席間的戲。

  

戲裡的歌都由張國榮作曲和主唱(國),今晚同場播出讓小倩入戲,他自然也一起參與監聽。極目所見,特大棚裡又是另一番光景,充滿歐陸色彩的宏偉歌劇院高四層,中間是堂座和約百名臨時演員扮演的觀眾,均穿一身灰、黑、藍長衫,惟獨女主角小倩一身鮮紅短袖薄花裙,真是萬灰叢中一點紅。劇院頂還灑下絲絲細雨,極盡浪漫淒迷之能事。

 



 

攝影師阿Bill和黃煉(他們都是北京大學攝影系學生)分頭找有利位置拍攝這堂超巨型的佈景,我則找著副導演石少麒寒喧數句。石仔謂《夜》的拍攝期相當緊湊,平均每天要拍五、六場戲,幸而各方面的工作人員都能互相配合,而演員亦未有因此累得生病,可望在預定日期內完成。由開鏡至4月9日煞科時,約拍了42組,可算是近期少有的大製作。他說自己是第一次返內地拍電影,初期和此間工作部門確有不協調情況,但是很快便互相適應,而且當地人工作態度十分認真及盡力,令他頗感動。

 

這晚除了小倩和張國榮在場,還有兩位年青的中國演員,黃磊和劉琳。黃磊是陳凱歌執導的《邊走邊唱》裡頭那個失明的徒弟,現在來了一把「三上式」長直頭髮,頓時富有一份時代感,他飾演年青劇團演員韋青,和劉琳是一對戀人,對比宋丹平、杜雲嫣這對苦命鴛鴦。整個晚上主要是拍小倩和他的戲份,劉琳是專誠由北京電影學院的宿舍走來和我們談天的,是表演系的學生,《夜》是她第一部演出的作品。兩位新人的表現如何,和兩位香港演員擦出怎樣的火花,有待完成後才得知了。    

 

 

324  北京市郊大興莊  黃昏

 

來到北京第三天,Jan和其他香港記者已於中午回港,Heidi、我和攝影師繼續留下,希望取到更多第一手《夜》的拍攝情況。今天下午5時攝製大隊移師到北京東北面大興莊一所前人民公社內,現場是一大片空地,周圍豎起四度矮牆,中間擺了個大佈景,是個圓拱形的玻璃屋頂,據助美指Eddie Wong說,單是拱形鋼架便重33噸,要用兩部吊機把它安放到30呎高台上。豈料地質鬆軟,兩部吊機事後陷在土裡,開不動,要另外僱一輪吊機把它們弄出來,認真大陣仗。

 

     天氣預測說當天晚上會刮大風和下雪!我們幾個在通向高台拱型玻璃屋的木板搭橋上鑽出鑽入,眼見天色逐漸昏暗,但是張國榮和小倩仍未露面,而副導演說入黑便要清場,不准探訪。好不容易才見到張國榮走入玻璃屋,卻只能匆匆拍幾張照,小倩則在地面一所臨時化妝間內整妝,看情形晚飯後才輪到她。導演于仁泰、攝影師鮑德熹也鑽進了玻璃屋裡與張度戲。據石仔說,這堂景是歌劇院的頂樓,屬於男女主角談心的浪漫地方,跟歌劇院的舞台閣樓又有不同。由於戲裡的佈景都十分龐大,以致不時要同景跳拍,演員頗辛苦。現場另一端也有一座高台,上面有歌劇院的模型,是用來拍劇院外貌全景用的。助美指Eddie Wong補充說這堂景搭了十三天,比原定日子多了三天,圓拱上下的雕像和裝飾都是木材和發泡膠,但極富石刻質感,而拱頂上的玻璃本來想用彩色玻璃的,卻因為時間逼切,只能鋪上透明的,頗遺憾。我們也因為未能盡用這個獨家的機會做多點報導而遺憾,但總算有少少文字和圖片彌補交待,不旋踵夜幕降臨,各工作人員領取飯盒吃晚飯,我們也乘關先生安排的汽車回賓館去了。

  

 

張國榮無求品自高

  

  

 

張國榮為《夜半歌聲》寫了三首國語歌,還用上歌劇/音樂劇式唱腔,光聽他說就已十分吸引,正是「未聞曲調已有情」。演繹《夜》的宋丹平對張國榮來說,是件愜意又有難度的新嘗試,因為可以証明給觀眾看,他的成功不是單靠外表外形,而是內在的演技。

 

「宋丹平在戲的後半部容貌被毀,基本上只可用眼神及聲線去表達感情。相信不少演員都會視這種角色為重大挑戰。」

 

雖然從影多年,而且得到海內外影評人和影展的肯定,張不斷反省和檢討自己的演戲方法,惟恐墮入重複自己的巢臼。因此他亦嘗試和不同的導演合作,冀求演繹不同的劇本和角色,不過不敢說每次都有突破,因為這種要求對導演和演員來說都是不公平的。

 

今時今日,張國榮拍戲也好,唱歌出碟也好,都可以按自己意願去進行參與,地位超然。

 

「拍《夜》片除了是角色吸引之外,戲裡的音樂元素也很重要,我與音樂有一份不可割捨的緣,雖然已淡出樂壇,但我不會停止音樂創作。目前電影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有待我繼續努力。」

 

幾乎忘記告訴大家,張國榮是《夜》的執行監製。

 

    

 

 

馬磐超喜歡HIGHMECH

 


 

 


 

 

 

 

 

   

 

「由於Peter(鮑德熹)會在畫面上做褪色處理,因此整部電影會有一份單色感。《夜》跟我以前的電影很不同,沒有人氣的,所有佈景都是larger than life,除了歌劇院的stage是表演舞台,其他佈景也是舞台,象徵味道極重。例如小倩的房間和囚禁她的密室,皆架著粗大的橫樑,營造巨大壓逼感,全套戲以結構來表達一種mood,顏色是次要的。」

 

「至於外國歌劇《歌聲魅影》或者是以前拍製的《夜半歌聲》,對我的美術設計並沒有太大影響,因為時代背景並不是主要concern,反而故事十年之間的變化才重要。還有是要造出中國封建家庭和西洋事物的對比和衝突,像小倩的封建家庭居住在由大柱構成的房屋內,而張國榮表演的歌劇院則十分洋化,我把它造成歌德式的建築,你在三號棚見到的舞台輪絞,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堂景,那種機械感很有吸引力。」

 

         


 

 

 

來歌劇院是經歷三個階段的,首先是全盛時期,劇院金碧輝煌;然後被焚毀,變成頹垣敗瓦;最後重修一部分來演出話劇。

 

我們看到的是第三個階段,要一睹劇院的宏偉壯大氣派,真要向影片中探求了。

 


電影雙周刊

LeslieCheungCyberworld ©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