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只有孤魂野鬼《倩女幽魂》


 

 

雖然燕赤霞及聶小倩口口聲聲說出「人嘅世界係好複雜,唔係咁易分別是非」、「人害人比鬼殘忍唔知幾多倍」,可是觀眾看見郭北縣鎮上的人,無論是知縣大人,食店老闆或是賣畫商人,甚至乎紅巾兵和黑巾兵,他們都是性格單一,我們絕不能從這些「人」中體會到任何復雜性。  

 

至於燕亦霞本身,他原本是捕頭一名,後來感於人間的勢利和虛偽,決定退隱江湖。寧願與鬼神為伍,也不想重出江湖。寧采臣則是一名收數人,經常夾著賬簿,遠方奔走,四出替僱主討債。他們兩個人的相遇,正好打破了「殺人填命,欠債還錢」的道理。燕身為補頭時,由於公案方面,加上武功高強,已是殺人無數;寧則到處碰壁,應收的錢不但收不到,並且還有被殺之虞(寧之前的幾個收數人都破殺了),及後,當他們遇上姥姥及小倩等鬼靈時,燕由最初的「人有人世,鬼有鬼界」,發展到要利用小倩與姥姥決一死戰;寧采臣則抱著其「宇宙真愛論」,與小倩發生關係,及至發現小倩是女鬼時,又想離開她。燕赤霞說過:「鬼同人都係一樣,為咗利益,互相利用。」小倩依偎在寧的懷裡說:「如果你真係愛我,咁就幫我掘出我的骨灰,帶返鄉下,等我可以投胎轉世。」他們所說的話都是有投射及反射作用的(PROJECTIVE AND REFLECTIVE)

 

「人死會變鬼,日久便成精」電影中的姥姥(樹精、黑山老妖(山怪)、小倩(女鬼),都完全符合這兩句的說法。姥姥的取陽補陰,老妖的壓迫感,小倩的可憐又多情的女鬼,都是鬼故事裡不可或缺的原素。

 

假如鬼靈的性格與鎮裡面的人作一比較,後者都呈靜態的,與寧、燕的動態成一對立關係;再推下去,使出現下列三種關係:

 

1.  靜一一動一一靜

2.  郭北縣一一樹林/荒野一一蘭若寺

3.  人一一寧采臣/燕赤霞一一鬼靈  

 

而戲院面的動作場面,全部都是在樹林與及荒野中發生。導演利用這個本身就是動態的環境去推展出武俠小說裡流麗澎湃的感覺。再配合低角度拍攝影、迂迴深遠的透視,攝影機與鏡頭裡景物的相對運動,與及緊湊的剪接,在在表現了武指出身的程小東對視覺上的敏銳觸覺。可惜到了末段,寧、燕二人為救小倩走進地府一場,卻沒有了原先攝人心魄的震撼力。整個場景設計都是漆黑一片,雖有千軍萬馬,卻不能拍出應有的動感,有的只是個別的特技設計。從這兩處的分別,可以看出這套片的視界有其不和諧及局限的地方。

 

【聊齋】故事的人物,都是簡單直接。把善惡到頭終有報這些因果道理,說得明明白白,規勸世人捨惡從善。《倩女幽魂》故事一樣簡單,人物一樣平面,卻加進了一大堆人是怎樣醜惡、陰險、複雜的對白,我們從電影裡感受不到實實在在的人物。同時,面對這樣一個異化的社會,難道就單憑寧采臣的「永恒真愛、愛先至係有力嘅武器」,便可改變現存的問題嗎?

 

正如程小東精彩的武打場面不能嵌進幽兵地府,電影的真愛則不能兌現於現實。我們放眼望去,就只有黑壓壓一片,一個個孤魂野鬼擁來擁去。

 

1987-08-00


電影雙周刊

LeslieCheungCyberworld ©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