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正經經」的霍耀良
導演專訪
霍耀良在理工學院供讀商業工業設計,畢業後曾欲投考美國U.C.L.A.(南加州大學)修讀電影,因誤時而擱置,轉投考麗的六個月電視訓練班(Production Trainee)學做編導。一年後轉投無線,執導《奮鬥》,直至今年初升為監製,第一個作品是《董芽夢》。
霍耀良拍攝的速率早已聽聞,工作效率亦高,他第二部電影《失業生》匆匆要趕七月中的檔期,霍仔(他的花名)用廿四小時剪接,四十八小時配音,趕得氣急敗壞。面臨自己第一部公映的作品,他的心情會怎樣?他悠閒地表示:「我不會去看午夜場,我知道午夜場的反應很得人驚,但我這部戲不能以午夜場的反應作為參考,我反而會去看晨早場,留意觀眾的反應。至於批評,我覺得是要面對現實的,別人批評必然有理由,我不妨參考反省,我不怕失敗,我尚年輕,今次就算失敗我也可以再開始,我可以等第二個機會。不過,我的工作隊伍看過都很喜歡,我怕他們會過份興奮呢!我的剪接師說很像《我要高飛》,老板張權亦很喜歡!可是,我現在最擔心的是A拷貝的效果呢!」 | ![]() |
《失業生》有訊息的青春片
《失業生》是年初時老板譚國基找著霍仔,要求用陳百強、張國榮等年青偶像拍一部以愛情故事為題材的電影,霍仔認為:「很久沒有一部正正經經講中學生畢業後面對前途茫然失措的電影,雖然題材算是古老,但我卻想拍一部像《桃李滿門》(To Sir With Love)的電影,所以我便答應譚國基的要求。我選擇的時間很短,是那班年青人應付會考之前到放榜之後,他們由不知天高地厚到深悟人生,由集體到個別獨立。我很希望同學們跟我有同感,希望能夠給他們一些鼓勵,一些希望。我這個人時常都想把心中說話傾訴,讀書時已夢想利用電影這個媒介把自己的訊息傳出,我現在很幸運,因為自己的工作有機會把自己的訊息傳給大家。」
至於現時獨立製片公司製作蓬勃,他並不表示樂觀:「現時的制度並不健全,就像是家庭手工業,真的要什麼沒什麼,像我這部戲——《失業生》其需要一個美術指導,偏偏就沒有,我便要兼顧很多很瑣碎的事情。現在太多人拍電影了,太多人幸運地得到二、三百萬票房紀錄,這樣對真真正正想做好香港電影的人可不公平。」
那麼他對自己的《失業生》票房估計又如何?他巧妙地逃避回答:「我是新入行,對一切市場問題都不懂,我只知道自己盡了力,拍完便交給老板,其他我都不理。我想賣座直接影響的是老板,而不是我,我相信老板才緊張票房,我只關心觀眾反應。」
電影雙周刊第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