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森再談《英雄本色》

 

資料來源:第廿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特刊

 

 

在2003年,吳宇森接受香港電影金像獎特刊訪問時,再度談及拍《英雄本色》時的感受及經過。

 

問:在八十年代初拍《英雄本色》之前,你的電影事業面臨低潮,當時港片情形怎樣?你怎面對? 

 

吳:早年我拍了很多喜劇,但我知道自己並不是拍喜劇的專才。偏偏當時香港流行喜劇,是新藝城式喜劇,和成龍、洪金寶式動作喜劇,我就算轉了新公司,仍是要拍喜劇。但我一直以來的夢想,是拍些個人化、人性化的電影,當時我的情緒偏向憤怒,多於歡喜,所以我拍的喜劇都不知是喜是悲。甚至很多人都認為我已經落伍,不再適合拍電影。我受到的傷害真是很大。但我並沒對身邊的人事懷恨在心,反而對自己仍然充滿信心,一直相信自己是好導演,能拍好電影,我表達能力很強,能把很多意念用電影表達出來。我是如此支持自己,度過低潮,一直在等待機會出現。

 

問:《英雄本色》的機會如何降臨?

 

吳:1983年,我在台灣任行政總監,我跟好朋友徐克在討論龍剛的《英雄本色》,彼此都很喜歡,我們當時惺惺相惜,互相承諾,若有機會,一定要拍一部像這樣的電影。如果他做導演,我做監製,又或是我做導演,他便當監製。1985年,機會來了,徐克大力支持我做導演。我也不顧得什麼,只是把當年受到的委屈及個人信念,都放進電影去。我根本不當這是黑幫電影,只是把這麼多年來,朋友的支持,永不放棄的信念,都帶到電影中,化成對白,化悲憤為力量。

 

問:《英雄本色》最後票房成績優異,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當時心情是否很激動?

 

吳:老實說,我和徐克都知《英雄本色》拍得不錯,卻不知能夠獲得如此大的成功。相信是電影的主題,切合了當時社會環境吧。當然,最成功的是演員,周潤發、狄龍、張國榮和李子雄都流露出真切的感情。另外,我在動作設計上花的心思,如雙槍、浪漫化處理、歌舞式動作,都為觀眾帶來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