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攝影、最佳美指

 

資料來源:「影響」雜誌(1991)

 

 

最佳攝影 杜可風 

 

 

杜可風眼中的張國榮:

我覺得他受一點散光,他的眼睛的活力一定出。有一點點光,外面進來或是他看到的東西裡面有點光,他那野性的一種flash就會出來。

 

 

《阿飛正傳》的影像風格獨特,杜可風亦憑此片奪得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及第三十六屆亞太影展之「最佳攝影獎」,他在影像及色彩的構思,確實下了不少功夫和心血。《阿》片開拍之前,杜可風與王家衛有過很長時間的溝通,這對日後的拍攝過程有很大幫助。

 

在選取這部片的色調時,雖然《阿飛》是一部六十年代的懷舊片,杜可風卻放棄了傳統的懷舊片色調――黑白套上黃色,而採用灰綠色做主調。他說沒有特別原因,只是直覺與品味的問題,沒有太多理論上的根據,因為《阿飛》是一部寫實的電影,所以即使要營造一些氣氛,也不需要有太明顯的痕跡。

    /images/0000/8721/photographer.jpg

 

因為決定了灰綠色作為視覺上的一個主要風格,因此服裝、道具、陳設都要配合。這方面在廠景比較易控制,但外景就必須依賴燈光師的技巧。杜可風更特別訂製了一套濾紙組合,從淡一點到深一點五個不同的綠色。

 

此外,杜可風與王家衛也討論過有沒有顏色光源的問題,結論就是戲裡所有的光源應該是沒有明顯的來源,所以連最傳統藍色月亮光都沒有用。《阿飛》的攝影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曝光不足的影像風格。這是杜可風特別喜歡的處理手法,一點點的曝光不足,但陰暗中又清楚看見一些細節的變化,難度甚高。

 

 

最佳美術指導 張叔平

 

《阿飛正傳》的美術做得很出色,每一個細節每件道具都做得好考究,張國榮便這樣盛讚道:「張叔平營造六十年代氣氛十分成功,好像我到西摩臺拍戲,好似返回自己家裡一樣,所以演來亦加倍投入。我對六十年代有一種特殊感覺。」

 

/images/0000/8719/cheung_suk_ping.jpg     

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及金馬獎最佳美術的張叔平,他與王家衛是怎去研究如何表達六十年代的背景?張叔平表示並沒有怎去特別討論,只是嘗試將他認知的六十年代的感覺表現出來。他說自己比較幸運,片中需要的道具大都能找到,服裝方面也不難,只是找裁縫師傅花一晚時間便做到了。但是做一個六十年代的街景是一件吃力的事。王家衛要一個交通亭,著人去跟運輪著要尺寸,那兒的人不允讓他們自行量度,只供應大體的數據。張叔平老大不高興:「Details呢?亭頂點樣彎?圓邊直徑幾多?無details我地點樣做?」

 

 

張國榮的電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