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剪接
資料來源:節錄自「王家衛的映畫世界」、譚家明專訪
譚家明憑出色的剪接技巧獲提名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剪接及奪得第廿八屆金馬獎最佳剪接。張叔平非常欣賞譚家明的技法,認為他乾淨俐落,別具一格。《阿飛正傳》的最後一個鏡頭出現一個新人物這是譚家明加進去的,當是作續集的預告,後來續集沒有了,便變得很特別。
你可以說我是完美主義者
完成了《殺手蝴蝶夢》(1989)後,九十年代你轉向幕後製作,包括剪接、美指方面。《阿飛正傳》是九十年代一部重要電影,你負責剪接,談談這個過程好嗎?
這是很大的樂趣。第一,王家衛拍戲好認真,美指、燈光、攝影全都做得很好。那麼高質素的影像material(材料),由你去剪,是很大的樂趣。第二,就freedom(自由度),王家衛找我之前,張叔平剪過一兩場戲給他看,他覺得不太吻合那戲的呼吸,不是他想要的東西。他想我幫他剪,我看了他拍的footage(片段),頗感興趣,我也喜歡剪接的。那我就幫他set up(建立),邊剪他邊拍,他不會參與,王家衛自己可能沒耐性亦不喜歡剪接,他不認為需要自己操刀。
甚至一些guideline(方針)也沒有?
沒有。他就是給片你看,你搞掂。好的是他拍每個action(動作),譬如張國榮第一場入南華會買汽水,又wide shot(廣角鏡)又close-up(特寫)又hand-held(手提攝影機)跟著背脊八個angles(角度),有很多選擇,變相你可以替他分鏡頭,架構每場戲的場面調度。每個action有不同takes,不同選擇會影響場面調度以至整個感覺。我隨自己直覺走。譬如分析開頭何以是跟拍而不是static shot(靜止鏡頭),是因為那個character(角色)本身。我沒有詳細和他傾character,亦不需要傾,我睇片已經知道。這角色好有confidence(信心),好aggressive(主動的),如果用個static shot慢慢pan入去,好weak(弱),火力不足。於是一來就跟著他背脊,咯咯聲行入來,勇往直前,進入。我覺得那麼多takes這個angle最適當,我就用。然後入到去,轉個身,張曼玉正面還未入鏡,張國榮「控埋」(靠近)張曼玉背脊要罐汽水,然後張曼玉有個開汽水瓶的take,一彈出來,瓶蓋彈出來的聲音,與畫面synchronize(同步),來emphasize(強調)她的出場,感覺好strong(強烈),我依著自己思維去架構。我記得剪了四本的時候,我給他看,他說:「咦,幾好喎!」就是這樣。
剪接對電影的感覺很重要,譬如現在常被提及的那個時鐘特寫?
他拍了大鐘的特寫,又有閂閘,我覺得當中有時間的因素,閘閂一半,響鐘,有種震撼力在裡頭。我覺得全套戲最好的point(位),是張國榮跳Cha Cha(恰恰舞)。王家衛想到找張國榮跳下Cha Cha也不錯,但就只有一個shot,沒有劇情也不連戲的,他不知放在那裡好。另外又拍了劉嘉玲走了之後張國榮攤在床上抽煙的一段。有一日王家衛給我一段錄音,我聽聽是甚麼來的,原來是那段「無腳鳥」的獨自。於是我又想這段monologue(獨白)應該放在哪裡。我嘗試用攤在床上那段戲,看是否夠長來配合這段獨白,咦,夠長喎,使用在那裡。跟著想到 Cha Cha那個shot,就索性連接下去。這兩個shots加上monologue,就是角色的 theme(主題),他的vision(視野),正正一個cut可以將張國榮這個character表達出來。第一,好墮落,攤在床上,好decadent(頹廢),當「死吓死吓」的時候,一個cut,他又有生命力去enjoy life(享受生命),這麼大的contrast(對比),兩個shots一個cut已可道盡,這是我最鍾意的一個point。王家衛看了也說:「正喎!」
張國榮這角色多少令我想起《烈火青春》,其實兩者有沒有關係?
但《阿飛正傳》很多是受The Conformist(1970)影響,譬如說與母親的關係呀、跳Cha Cha呀,都可以從中找到出處。我仍然認為《阿飛正傳》是王家衛最好的戲,so far(到目前為止),雖然這套戲不完整,給人的感覺是,一場場好好看的戲,但變成一個 sculpture(雕塑品)來看,則develop不足。譬如張國榮與他親母的關係是undeveloped(未發展)的,劉德華與張曼玉之間的關係也是。王家衛的優點是,他control(控制)演員非常好,可以將演員內裡的東西誘發出來,還有他的 dialogue(對白)好,夠colorful(豐富多采)。
當電影快要完結時,突然筆鋒一轉接到梁朝偉那段戲,這是甚麼回事?
梁朝偉一早已在九龍城案拍了一些 shots,是另外一個故事,後來沒拍成。但問題是,當時是賣片制度,你說好了有這些演員給人投資,最後沒梁朝偉不行,怎樣也要放下去,也得向老闆交代。王家衛拍了梁朝偉這個 shot,他很鍾意的,我看了也喜歡,因為梁朝偉做得好好,十分準確的。王家衛說試試將這個 shot 放在結尾後當promo(宣傳),當trailer(預告片)或者teaser(初版預告),讓人有所期待。我說:「唔使啦,做乜promo,直頭放在戲的結尾。」我覺得應該這樣做。王家衛有一隻唱碟,我揀了一段音樂來試,怎料一試,聲畫完全對位。我給他看,「得唔得?」他也說:「嘩,好正喎!」這段戲好像推翻前面所有東西,之前所有角色的行事,就是為了這個人物的出場--在某個時空中,有一個人獨自生活,重新預備出發。
《阿飛正傳》的剪接花了多長時間?
不太長,三星期或者一個月左右,「坐定定」剪,因為當時很趕時間。《東邪西毒》就長得多,差不多一年。(中間過程如何?) 戲一直在拍,好多片,差不多五十萬呎,沒五十萬也有四十萬。都是俾心機拍的,只是取捨方面很花時間,要慢慢construct(建構)。譬如《阿飛正傳》張國榮打個「賓佬」(菲律賓男人),他也拍了兩大餅slow motion (慢鏡頭),就好似《旺角卡門》增格拍攝那做法。他問我要不要看,我說不用看了,扔掉吧!都唔啱套戲,不好重複,做過一次又再做。好像很「嘥料」,但剪接要有 judgment (判斷) ,睇到咁上下要知套戲點去。
張國榮的電影世界